乡村人物
长白山下采参人
乡村人物 2017-07-31 17:53:39   |   来源:新华社   |   许畅 【打印本页】

 

7月27日,崔长安(前)、魏本胜(中)、宋国友走在山林间。
 

7月27日,“参把头”崔长安(右)在进山前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规划“放山”路线。
  

7月27日,崔长安(左二)、魏本胜(左一)和宋国友在观察一株野山参的生长情况。

7月27日,崔长安(中)、魏本胜(左)、宋国友(右)在头一年搭建的窝棚前休息。

 

 7月27日,崔长安(右一)、宋国友(右二)、魏本胜(左)在“放山”过程中寻找野山参。

  

7月27日,崔长安在“放山”途中发现了一处“兆头”。“兆头”即为别人在此处采到人参后留下的标记,一般都用刀刻在树干上,刻线数便是采挖到人参的数量。据崔长安观察判断,此处有二十余道刻线,十分有可能是百年前先人留下的“兆头”。

  位于长白山腹地的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是人参的主要产地之一,年过六旬的崔长安便是这里的一名“参把头”,采参已有40多个年头。他告诉记者,当地人把进山采参称为“放山”。每年立秋前后,正是适宜采挖野山参的时期,采参人便会集体进山,在茫茫林海间寻找野山参的踪迹。

  “放山”的过程十分辛苦,每天在林间往返穿行数十里,吃、住都在山里,一连数日也未必能有所收获。即便发现了野山参,也要观察人参的年限、品相,视其生长情况来判断是否能够采挖。近些年,随着人工种植人参技术的发展,古老的采参习俗渐行渐远,即将成为历史。

编辑|少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