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
古村落得有“精气神
乡村文化 2017-07-19 10:07:47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陈伟 卢国华 陈冰倩 罗勇安 【打印本页】

  青壮年外出谋生,木结构老房无人居住,扛不住南方的湿度,长期未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修缮,一些有历史的房屋成了危房甚至倒塌,庭院长满杂草。这是记者不久前在福建省北部邵武市、南平市等地的偏远落看到的情景。

  闽北地区的传统落,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仅以南平市为例,目前经福建省住建厅评审通过的省级传统村落共有339个,南平就有85个;截至2016年,福建省入选国家传统村落229个,南平占34个。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那么,如何保护传统村落,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并使之活化与现代文明相适应?

  守住物:

  修缮研究并行 体现古村历史味

  中国现存的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近1.2万个。成为“中国传统村落”,必须符合两项标准。一是现存建筑有一定的久远度,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达到标准,传统建筑的占地规模、现存传统建筑(群)和周边环境保存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及装饰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并有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二是传统村落在选址、规划等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历史以及考古的价值,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承载了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福建邵武市,有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和平古镇。这里曾是后唐工部侍郎黄峭的故里。在中国营造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祁嘉华看来,和平古镇建筑、街道、田地、河渠等人工场所的设计都很有研究价值。这里古城堡、古街道、古书院、古民居整齐有序,应该请建筑维护、规划设计、自然人文等专业人员,对唐代以来遗留下来的各种历史痕迹进行研究整理,并按照年代进行归类和修缮,凸显出唐、宋、元、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风貌。如此,古镇将成为福建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古代建筑博物馆,兼具唯一性和观赏性。

  “古村落保护、传统建筑保护,首先要了解文化,了解历史。”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顾问、总设计师骆中钊表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水土也会滋养出不同地域特色的建筑。然而,现在很多地方保护古建筑,单纯从表面进行维护,根本不谈文化,违背历史,这样就失去了古村落、古建筑历史文化的“精气神”。

  厦门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戴志坚认为,现在农村建房子,多是钢混结构,采用水泥、铝合金、白瓷砖材料的比比皆是,与传统村落的景观格格不入,给古村落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他认为,古村落保护要坚持“三二一”,即三不原则,不用水泥、不用瓷砖、不用铝合金;两个方式,用传统材料、培育工匠;一个关键,加强监管。

  关注人:

  古村不空置,有人气才有活态文化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修旧如故,不仅是按原样修缮,更要关注居住者,留住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在传统村落的精神遗产中,蕴含着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内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因村民的繁衍生息而传承,并使村落传统厚重鲜活。

  人们曾经片面地把一些传统村落归入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只注重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忽略了村落灵魂性的文化内涵,徒具躯壳,形存实亡。

  自2003年底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2012年底确定公布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财政,投入用于这些村落的规划、维护、整治等经费,数以百亿计。这些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遇到新问题。比如,维护好的历史建筑利用率低下,空置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修好的房子依然没人住,整治好的村落继续“空心化”;文化传承缺乏后劲,产业市场受到局限等问题尚未解决。

  中国古村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郑国珍比喻,历史建筑是传统村落的肌体,文化传承是传统村落的精神支柱,而村民,塑造着那里的生活、生产形态,是传统村落里的“心脏”。“心脏跳动了,村落才有活力。”

  为此,郑国珍建议,要以人为本,努力将留住人与吸引人紧密衔接,实现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创造性转化,营造既能守得住物的,亦能守得住人的社会氛围。同时,政府要加以引导,让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