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编修
邢台南和七旬老农写十几万字村史
村史编修 2017-02-17 15:05:24 【打印本页】
花了不到两年时间,一笔一画地写下了一部十几万字的“村志”,近日,邢台南和县和阳镇左李召村的左振鸿辛苦编纂的《左李召村志》一经印出,就得到了本村村民的争相传阅,“写得太详细了,好多事情,俺自己都不知道呢!”村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说。“想为这个小村庄,留下些能够被后人记住的东西。”左振鸿说自己岁数大了,趁现在还写得动,想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村子的历史资料。
一直以来的写志梦想
据史料记载,南和县左李召村因左、李、赵三姓定居而得名,曾为乡、区行政中心所在地。该村自古以来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名人贤士辈出,如明宁夏巡抚朱正色原配夫人左氏、辽东千总左开源等。
左振鸿今年70多岁,平时就很注重收集一些历史资料,对于涉及自己村子的历史故事,他更是时时记录在笔记本上,一直以来,他一直想把村子的历史和故事好好写写。2015年4月份,该县和阳镇开始编修镇志,各村也相应开始着手编修事宜,左李召村委班子想起了村里的文化能人——左振鸿,老左能写能画,也一直关心村的事儿,找他准合适。
村委会向左振鸿表达了写村志的想法后,老左立即激动地表示,这与自己的梦想不谋而合,自己早就有这个想法了。
古稀之年着手写村志
定了写村志的事情后,左振鸿便和村委会成员温进刚一起开始着手编写村志。温进刚也是60多岁的老人了,两位老人觉得,能在有生之年将左李召的历史完整地记录下来,给子孙后代一个了解本地历史的载体与平台。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开始之初,左振鸿并不清楚这座生他养他的村庄,竟有着这么厚重的历史;他也不太清楚,面对这么厚重的历史,自己该如何下笔。
在刚开始的这段时间里,他们更多的是和村里人“聊天”,听他们讲讲“老一辈的事”,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三次……
后来,为了找寻更多的资料,两位老人只能四处奔波,收集跟村子有关的资料。他们去过朱营村搜集朱正色原配夫人左氏的历史资料,听说县城里的一位同村老乡有关于村里的一些书信、照片,他就专门坐长途汽车去,一个字一个字地寻找与左李召村有关的内容。
也是在这时,左振鸿才第一次知道,那些不起眼的老房、石碑……竟然还藏着这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而更让他难以割舍的,是祖辈们在这座村子里繁衍生息的种种往事。
在书稿里,他“有选择、有目的”地记下了这些打动他的故事:比如《朱门左氏》传记、《左李召村“枣树林”兴亡纪实》……
从收集资料到写作,左振鸿花了不到2年的时间。当同龄的老人们都在村头闲逛、打牌的时候,他却常常一整天一整天地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把听来的故事,一笔一画地写在一张张薄薄的稿纸上。觉得困了、累了,他就起来抽根烟提提神,然后坐回去接着写。
在那段时间里,老伴儿很担心他的健康,甚至“看到他写东西就来气”。但老左却觉得值。“这些历史、这些人、这些事,都是我们的荣耀,应当传扬下去的。”左振鸿说,“我应该记下来,不然以后时间长了,谁还记得他们?”
活在“史书”里的乡村往事
这本村志写了村子的由来:“洪武元年(1368年)——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朝初年,左、李、赵三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中,来到河北南和,在此建村,史称左李召村……”
17多万字的村史,主要记录1368年间至2016年间左李召村的历史演变和风土民情。系统翔实地记载了左李召村的来历、发展及演变、自然环境、农村经济变革、农村体制变革、农业发展、工商企业发展、乡村建设、村党政机构、人口概况、文教卫生、宗教与民俗、人物、民间故事等一系列内容。尤其详细记载了2016年左李召村抗洪救灾的场面。
书稿编写完成后,左李召村委会印制了600本书籍,在该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中互相传阅。村民们纷纷夸赞老左为村子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该县地方志主任尤春兴也表示,该村史资料收集齐全,体例完备,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时代特征鲜明,地方特色突出,为读者了解左李召提供了一部翔实可靠的乡土小百科全书,进一步丰富了南和地情资料。
(燕赵都市报 记者 张会武 通讯员 王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