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优村志
从《徐家庄村志》看一个普通村庄的育人之路
名优村志 2017-09-28 15:48:40 【打印本页】

把教育当做关爱子孙的头等大事

——从石家庄《徐家庄村志》看一个普通村庄的育人之路

  河北省会石家庄市西北郊的太平河畔,坐落着一个秀丽的小村庄——鹿泉区徐家庄,全域面积仅有1330亩,拥有242户,887人。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上至九十多岁的老翁,下至五六岁的孩童,全都识文断字,没有一个文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60多年里,升入大专院校的学子达78人,其中不乏博士、硕士、教授、艺术名家、专家学者以及优秀企业家等,真可谓人才荟萃、精英迭出。

  近日收到任春贵、胡二辰等乡贤在徐家庄村党支部、村委会支持帮助下编纂的《徐家庄村志》,仔细读来感触颇深。徐家庄时间已经无从考证,村中有籍可考的历史仅有500余年,1912年以前,这里的乡亲们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没有私塾,没有官学,更没有出过秀才举人,纯属一个自然经济型的普通小村庄。自打1915年村里建立了小学校,仅仅一百年的时间,就培养出一批批文人雅士,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古语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这里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育人之路。仔细研读《徐家庄村志》,这条成功之路便清晰地显露出来。

  与时俱进,不拜神佛办学堂。辛亥革命后,村里积极革除封建陋习,剪辫子,放裹脚,办学堂,气象一新。当时徐家庄的乡亲父老正在村西北方500米处的永佛寺里筹建大殿,1915年,大殿建成了,尚未雕塑神像,大家有感于祖祖辈辈无缘上学识字、收到一封来信得满大街找人帮读、立个字据得找外村人执笔、买卖不会算账、经常上当受骗,为此吃尽了苦头,于是全村集众公议,决不能再让子孙后代受这份罪,决计大殿里不塑神像放桌凳,办起了一座小学堂,摊粮款,聘老师,招学生,开启了徐家庄文化教育的新时代。

  无私担当,危难时节书声朗。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大地上列强横行,军阀混战,烽烟滚滚,哀鸿遍野。直奉大战刚息,晋奉大战又起,奉军驻扎徐家庄,晋军进驻邻村城东桥,天天炮声不绝,枪弹横飞,盗贼趁机作乱,致使地处两村中间的徐家庄小学的老师不敢前来教书、学生不敢进校上课,乡亲们千辛万苦办起的学校面临倒闭的危险,而这时许多村庄的学校已经解散。毕业于获鹿县第一国民高等小学堂的热血青年胡福祥挺身而出,说服父母兄弟,毅然腾出自家的老宅,粉壁拆墙,购桌置凳,自任老师,召集孩子们前来上学,在教育濒临中断的时刻,保证了学校教育的连续性。

  协力同心,排除万难盖新校。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徐家庄村成为占领区,伪政府天天派粮催款、拉夫抓丁,乡亲们负担高筑,民不聊生。为了免遭日军残害,全村18亩土地以上的户主轮流管事支应,谁当这个“官人儿”就把小学校办在自己家里,艰难维持。1942年,在任玉庆先生倡导下,乡亲们一致同意克服困难盖一所新学堂。为了把学校盖在村边上方便学生上学,敦福清深明大义,把自己的土地与远离村庄的护寺地兑换,解决了学校占地困难;胡老贤主动提出在自己的土地里挖坑打坯垒墙,分文不取,甚至填坑平地都是自己雇人来干;面对日军严控煤炭等战略物资,村里无法烧制砖瓦的窘境,胡庆荣、胡永生等乡贤千方百计做通砖窑老板工作买到一批青砖,为防日伪军阻止,乡亲们闻讯,所有车辆齐出动、所有劳力全上阵,昼夜不停,一日内将砖全部拉回……

  尊师重教,持续发展结硕果。1947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下石家庄,徐家庄村获得解放,政府派出新的教师,拨付经费办学,从此孩子们有了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乡亲们非常感谢和珍惜这种惠待,你家送把菜,他家端碗饺,像亲戚一样关爱老师,使老师们来了就不愿再调走。1963年8月和1996年8月,特大洪水两次袭击徐家庄,首当其冲地冲击小学校。面对洪水威胁,村干部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乡亲们纷纷帮助转移师生、搬运教具书籍,保证学校安全。到了1987年,历经七十多年风吹雨打的徐家庄小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乡亲们表示“勒紧腰带,咬紧牙关,无论有多大困难也要克服”,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定要修建一所现代化新学校。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帮助下,乡亲们群策群力,建起了一座宽敞明亮的二层教学楼,周边村庄的乡亲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徐家庄村的百年教育史艰难而曲折,徐家庄村父老的办学情操执着而坚韧,徐家庄村教育成果坚实而丰硕。一部《徐家庄村志》似一位哲理老人,循循善诱地告诉世人,教育乃立村之本、强村之基、发展之要,不论立村早晚、规模大小、环境优劣、基础薄厚,只要像徐家庄村父老那样,把教育当作关爱子孙的头等大事,协力办好学校,百折不回地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开启村庄兴旺发达的光明大道,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优异贡献。

  《徐家庄村志》以其详实的原始资料、严谨的篇章结构、规范通俗的语言文字以及突出的事迹令人称道,不失为一部上乘之作,值得一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