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志网郑州讯(特约记者 陈郑云 通讯员 舒宋燕) 2025年7月3日~4日,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文脉行者: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溯源实践团”奔赴郑州市,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黄帝故里:叩访华夏文明的源头
上午9时,团队首站抵达黄帝故里景区。穿过镌刻着“中华圣地”的牌坊,轩辕桥畔的潺潺流水仿佛诉说着远古传说。在中华姓氏广场,千余根姓氏图腾柱直指苍穹,队员们纷纷在其中寻找自己的姓氏根源。“看这‘张’姓图腾,像极了古代的弓箭,难怪传说中张姓始祖是发明弓箭的挥公!”文化遗产专业的队员陈一凡指着石柱上的图案说道。轩辕黄帝的旗子插遍了整个景区,古老的鼓角声仿佛穿越千年在耳畔回荡,诉说着华夏初兴的壮阔篇章。
在黄帝故里祠内,庄严肃穆的黄帝像前香火袅袅。在黄帝故里祠外同学们偶遇讲解员讲述着黄帝“制衣冠、创文字、定音律”的传奇功绩,队员们驻足聆听,手中的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队员们和讲解员进行了互动,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摸了摸黄帝故里祠门前的“守护熊”,希望平安顺遂,同时掌心传来的温热似远古脉搏,将华夏根脉的厚重悄然融入血脉。
老家河南家谱档案展:翻阅时光淬炼的“河南记忆”
午后,团队来到河南省档案馆。踏入河南省档案馆“老家河南家谱档案展”的展厅,仿佛推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泛黄的族谱典籍在恒温恒湿的展柜中静静诉说着历史,一卷卷装订整齐的线装家谱里,工整的蝇头小楷记录着中原大地的血脉传承。透过明代万历年间的《李氏宗谱》、清代乾隆年间的《王氏世系图》,我看到了古人“敬宗法祖”的执着,从家族迁徙路线图中,读懂了河南先民“根在河洛”的迁徙密码。
展厅中央的多媒体互动屏最引人注目,指尖轻点就能调出全省18个地市的特色家谱,声光电技术让传统谱牒“活”了起来。当看到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展板时,队员们立刻围上前,各自寻找着有没有自己的姓氏。
这场展览不仅是档案的陈列,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看着展墙上“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的古训,旅游管理专业的齐欣瑞说:“每一本家谱都是流动的历史,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承载着中原儿女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啊”。
河南博物院:与文物对话,感知文明的磅礴
走进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内,“泱泱华夏·择中建都”的陈列如一幅展开的历史长卷。在青铜器展区,莲鹤方壶的仙鹤展翅欲飞,引得队员们纷纷拍照记录。“它的纹饰既有商周的庄重,又透着春秋的灵动,难怪被称为‘青铜时代的绝唱’!”历史学(师范)专业的罗丽欣细细端详并说道。
在展区内,我们亲眼见证了汉代陶制品制作技艺的精湛,以及隋唐陶艺品制作的精巧与细腻。队员们纷纷驻足,沉浸在这份历史与艺术的深厚底蕴中。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唐宋的瓷器,从甲骨卜辞到书画碑刻,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中原大地作为文明核心的辉煌过往。
访黄河文化公园,溯中华文明之源
7月4日上午9时许,团队抵达黄河文化公园。站在观景台远眺,黄河如一条黄色巨龙蜿蜒东去,河面波光粼粼,岸边的黄土高坡沟壑纵横,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亲眼目睹这壮阔景象,队员们不禁吟诵起李白的诗句,深切体会到诗中蕴含的磅礴气势。
在黄河地质博物馆展厅内,一件件展品诉说着黄河与中华文明的紧密联系。从远古时期黄河流域的彩陶,到记载治黄历史的古籍文献,再到现代黄河生态保护的规划图,清晰展现了黄河文化的发展脉络。“你们看这件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上面的鱼纹图案,说明当时黄河流域的先民已在水边定居,渔业是重要的生产方式。”讲解员指着展品说道。在博物馆内实践团还偶遇了来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调研实践队,并就黄河文化进行了一些沟通交流。
公园内的“炎黄二帝”巨型雕像格外醒目,雕像高百余米,背靠黄河,面朝中原大地,庄严肃穆。队员们在雕像前驻足良久,听讲解员讲述炎黄二帝与黄河流域文明起源的故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这里将两者结合,更凸显了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根脉的地位。”旅游管理专业的队员齐欣瑞感慨道。
在黄河碑林,队员们穿梭于林立的石碑间,这些石碑上刻有历代文人墨客赞美黄河的诗词歌赋。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到现代书法家的作品,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俱全,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展示,更是黄河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
在黄河文化公园游客中心,队员们接受景区工作人员采访,工作人员率先提问:“当代青年该如何理解和传承黄河文化?”同学们也积极分享见解。文化遗产专业的队员陈一凡结合生态保护展板说:“如今的‘治黄’精神,就是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文化研究要与生态保护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队员齐欣瑞则提到新媒体传播,“短视频里很多人关注泥埙制作,青年能成为桥梁,让更多人听见黄河故事。”工作人员又问黄河流域文物保护的特殊性,历史学(师范)专业的队员刘永灿答道:“水患虽带来挑战,但古渡口、抗洪工具等,都是人与黄河共生的见证,保护它们就是守护共生智慧。”这场互动让师生对黄河文化的当代意义有了更深理解,也为公园的文化传播带来新灵感。
返程途中,队员们仍在热烈讨论着一天的见闻。实践团指导老师陈郑云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探访让我们看到了黄河不仅是一条自然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精神之河。”据悉,团队将把此次研学所得整理成图文集和短视频,让更多人通过青年的视角,看见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