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国乡村地方志研讨会暨乡村地方志培训会在京召开
新闻动态 2017-04-14 15:45:41 【打印本页】

以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为契机 留住国人文化乡愁记忆

——中国乡村地方志研讨会暨国人文化乡村地方志培训会在京召开

  在新型城镇化加速、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嬗变的今天,如何发挥“工匠精神”,抢救文化历史记忆,真正让亿万国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一个重大、现实而深刻的时代命题。6月4日,中国乡村地方志研讨会暨国人文化乡村地方志培训会在京召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结合首批出版的中国名镇志丛书,深入研讨乡村地方志编纂工作。本次会议得到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农村文化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地方志办公室等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与会人士围绕“以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为契机 留住美丽乡愁”等议题畅所欲言,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乡村地方志研讨会暨国人文化乡村地方志培训会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区县指导处处长高文瑞,北京市朝阳区方志办副主任王维成,朝阳区方志办科长王源,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农村文化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国人文化董事长吴海龙,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农村文化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曾金胜等出席会议。神华集团高级经济师、北京市地方志学会理事、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国人文化书院副总经理张长生,国人文化乡村地方志资深研究员李善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百位农民作家”朱振山,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理事、朝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陈雨飞等国人文化乡村地方志研究员、执笔人等参加会议。会议还就拟入选中国名镇志丛书的《大栅栏志》进行了研讨。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乡土中国承载着丰富生动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基层政区变动频繁,一些名镇甚至是千年古镇所承载的重要历史文化信息、传统文化信息不断消亡,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不断流失。2015年5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启动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作为一项国家级文化工程,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以《中国名镇志丛书》编纂为龙头,计划从2015年至2020年,编纂出版700部质量高、影响大、社会效益好的名镇志。首批推出的《周庄镇志》《第一关镇志》《钱清镇志》《冶源镇志》《甪直镇志》《同里镇志》《三阳镇志》《枫泾镇志》《李庄镇志》《天穆镇志》《虎门镇志》11部名镇志已全部面向社会公开发行。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启动,对抢救和保存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治、教化功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如何以此为契机,更好地推动乡村地方志编纂工作,留住乡愁、乡音、乡风,意义重大,既是大势所趋,更迫在眉睫。

  中国乡村地方志研讨会暨国人文化乡村地方志培训会参会专家发言

  会上,北京市朝阳区方志办副主任王维成解读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深入分析了中国名镇志丛书的特点,介绍了朝阳区地方志编纂工作经验,就朝阳区乡村地方志的篇目设置提出了指导意见。王维成提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中国名镇文化工程实施方案》,近期出版了首批名镇志丛书,对于推动新时期的乡村地方志编纂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借鉴意义。朝阳区作为首都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重要区域,文化底蕴深厚,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留住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愁”和历史印记尤为重要。做好乡村地方志编纂工作,要客观、准确、真实地反映乡村今昔变化,切忌“千志一面”;要充分吸取和借鉴名镇志的创新元素,结合实际深挖特点,创新调整。

  北京市朝阳区方志办科长王源概括了目前朝阳区的三种修志模式,即专家指导、政府组织人员编纂和委托专业机构修志模式,全面阐释了志书评审标准。他强调,志书作为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传世之作,质量是志书的生命。要把好“评观点、评体例、评内容、评记述、评资料、评行文”“六评关”。修志过程要与市志办、区志办、地方政府紧密联系,严格实行三审机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志办原区县指导处处长高文瑞表示:从我国修志史的规律看,修志是从县志开始往两边扩的,现在修乡镇志将是一个很大的体量和系统化的工程,我国有太多文化特点的乡镇,同时这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将覆盖我们国家所有的民俗文化。乡镇志如能写好的话,将会比县志更好看。但是,也要同时做好不怕困难的心理准备。如果没有可靠的文字资料,就只能去实地考察调研、并经过考证才能得出结论。希望国人文化作为专业修志机构将这种情怀坚持下去,推动这项伟大的系统化工程持续运行。

  会上,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农村文化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国人文化董事长吴海龙以“感恩前行:国人文化 专心致‘志’”为主题作主旨讲话:如何“记得住乡愁”,留住乡愁文脉,唤回人们温暖的文化记忆,是一个深刻的时代命题。国人文化作为中国乡村地方志标准首创者和中国首家专修乡村地方志、专注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的专业运营机构,长期乡村地方志编纂,致力于“成为具有美誉度、卓有影响力的中国乡村地方志编修专业机构”。修志专业团队深刻铭记,修志不能忽视其本身的历史使命,宁可精耕细作,不能粗制滥造;修志关键是团队精神,质量是硬道理。“国人文化 志载千秋”是魂,“国人文化 专心致‘志’”是根。留住记忆中的“乡愁”,展现更有魅力的乡土风情,并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这是新型城镇化的目的。自国人文化诞生那天起,就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中国优秀文化人才”、为新型城镇化“留住乡愁”的内在使命,期望通过精耕细作的乡村地方志编修实践,留住乡土记忆,守护精神家园,为留住国人的“乡愁记忆”、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魂贡献绵薄之力。

  会上,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农村文化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曾金胜以“以名镇志工程为契机 留住美丽乡愁”为主题讲话提出,一是要充分认识实施“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当下乡村地方志编纂工作。名镇志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为后人提供了历史智慧,对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和保护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从体例上来说,名镇志可以说开创了准确性、可读性、趣味性与传统志书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是“可以放在枕边的书”。值得在乡村地方志编纂过程中学习借鉴、融汇贯通,真正留住弥足珍贵的“乡愁”。要努力做到三个“有机结合”:有机结合借鉴名镇志的创新元素;做到田野调查和口述史有机结合;做到文化旅游特色展示和乡愁记忆留存有机结合。要以深厚的人文情怀,努力做到“四个化”: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体系化。坚守志书底线,包括质量底线、文化良俗底线;深入整理和梳理挖掘当地的文化肌理;在突出“名”、“特”的内涵上下功夫;在体例上探索创新,突出区域特点。二是以编修名镇志为契机,留住乡愁记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5

  月印发了《中国名镇文化工程实施方案》,旨在继承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精华,挖掘历史智慧,让人民群众品读名镇志,回味故乡情,记得住乡音,留得住乡愁。以驰名全国的“大望京模式”为例,大望京村民在回迁上楼的同期就拿到《大望京村志》,为“新市民”带去了“离土不离乡”的慰藉。“大望京模式”获得了刘云山等中央领导亲笔批示高度肯定,其中《大望京村志》的抢救性编纂也是重要文化支撑因素。老百姓搬迁上楼,有一些老物件搬不动就扔了,但是却将志书珍藏在书柜。三是要以“忘我精神”、“工匠精神”抢救文化历史记忆。要有对志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加强对当地文化深层肌理的梳理挖掘研究,成为当地文化的发现者、代言人、传承人、传播者,发现乡文化之美,留住弥足珍贵的“乡愁”。在城镇化加速、中央提出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今天,编修乡方志留住乡土中国集体的回忆,“留住民族记忆的背影”,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乡村正在一点点的消失,抢救乡村文化迫在眉睫。利用中国独有的文化载体——地方志书来记录乡镇,记录新型城镇化历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对接的重要尝试,也是提升新型城镇化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视察时就修史修志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国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回顾梳理国家对地方志工作的脉络,呈现了愈加重视、指导愈加有力的重要特征。国务院2006年5月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志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中共中央、国务院2014年3月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记住乡愁”提高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5月印发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启动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为抢救和保存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契机,更是乡村地方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作为第一次出台关于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规划性文件,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志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对确保地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赋予乡村地方志新的高度、新的禀赋、新的使命。值此,国人文化在国内首创编写《中国乡村地方志编纂指南》,填补了基层乡村修志无标准可循的空白,制定了行业标准,在探索地方志编纂行业模式和标准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作为一家致力于乡村地方志编纂、乡村文化产业链运营的专业机构,国人文化以其专业化运营取得了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修志运营模式优势,参与缔造了“大望京模式”、“何各庄模式”等驰名全国的新型城镇化经验模式;二是修志标准体系优势,创立了可广泛适用于乡村、街道办等地方志编纂业务流程体例和运营方法;三是修志管理团队优势,有着一批史志、文物、民俗研究专家学者及编纂志书年鉴的主笔、省级及以上作家协会会员、主流媒体编辑和记者。在广西地方志办公室一行赴北京考察调研座谈会上,“国人文化乡村地方志编纂模式”受到高度赞誉。

  以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启动为契机,深入推动乡村地方志编纂工作,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抢修和保护渐逝的乡村文化,让新型城镇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既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当代人的担当与使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