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记《中国名村志·高碑店村志》
新闻动态 2018-06-14 10:47:15 【打印本页】

传承漕运史,谱写新华章—— 记《中国名村志·高碑店村志

“高居皇道,碑写千年,店贾万家,富民康”,这是一句藏头诗,描述的就是位于北京市东长安街延长线上、距离天安门广场8公里的千年古——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高碑店村。高碑店村地处京杭大运河北端的通惠河畔,是元代、明代、清代漕运码头,是皇粮、木材等商品集散地,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名村志·高碑店村志》的编修启动于2017年初。2017年10月,它被列入首批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是北京市唯一一部入选的村志,并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一批中国名村志丛书首发式。
志书采用纲目体,设类目10个,分目50个,分目下设条目200余个。另设大事纪略、概述、后记等,全书30余万字,图照300余张。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品味:
一是记述千年漕运古村的前世今生。通惠河位于高碑店村北,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一条人工运河。通惠河全长82千米,分为三段。第一段从昌平白浮村神山泉至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称为白浮堰。这一段是把神山泉等清水注入瓮山泊。第二段是从瓮山泊至积水潭(今什刹海)。这一段河道,元代称为高梁河,主要作用是导引玉泉山泉水和瓮山泊之水流入积水潭。第三段是通惠河的主要干线,它从积水潭起至通州,行船漕运主要集中在这段河道。通惠河流经高碑店村的河段长2300米,西起高碑店村西区,东至五环路,是京杭大运河末段河道,在京杭漕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通惠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成为元、明、清三朝都城的漕运航道,皇粮、宫廷用品源源不断地经此运送至皇城。同时,也为古村高碑店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漕运、码头深深地影响着高碑店村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志书中详细记录了漕运码头和皇粮商品集散地、元代设计修建河道、明朝重修河道、清朝停止漕运、新中国整治河道和漕运庙会等内容。通惠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它见证了岁月蹉跎,见证了兴衰更迭,见证了万物恒通。
二是以党建为引领,农村建设旧貌换新颜。志书中的新农村建设类目,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碑店村在党的新农村政策指引下,结合本村实际,按照“组织引路、能人牵头、辐射带动、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新村建设、旧村改造和挖掘历史文化整体推进,产业发展与配套设施建设同步推进。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优美的村容村貌、宽阔整齐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楼群,倡导新风,共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建设规划类目中,志书记述全村整体规划布局,高碑店村形成了“支部引领、村民主体、原址翻建、商住一体”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实现了人不离村可上楼、足不出户能致富,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让百姓参与改革过程,享受改革成果。
三是记述了享誉国内外的古典家具一条街。挖掘文化底蕴,打造古典家具文化产业,是高碑店人挖到的第一桶金。高碑店村作为千年古村、漕运码头,文化积淀深厚,又与木材有着不解之缘。志书中记述了高碑店村“化蛹成蝶”般的蜕变。2003年6月,高碑店村党总支决定将古典家居产业进一步升级。2003年10月,成功举办了首届古典家具展示会。为推动古典家具街的发展,树立高碑店古典家具大品牌,高碑店村对村名、标识、宣传口号、经营思想、解说员、灯饰、服饰、牌匾八项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先后成立“北京通惠高碑店古典家具有限公司”“古典家具行业协会”,并提出“旧的是珍品,新的是精品”的诚信经营理念。2005年12月,高碑店村古典家具一条街被北京市商务局确定为“市级特色商业街”。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高碑店已形成一个集加工、展示、展览、销售、仿制、修复于一体的古典家具集散地,并将中国的古典家具远销到欧美、东南亚等地区。与此同时,高碑店村也成为北京市朝阳区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截至2015年,这一产业聚集区已经拓展成“三街、两区、一园”的格局。2016年初,古典文化产业进行了升级改造。按照古典中式、国风文化,传承有道、泽施乡邻,利在当今、永惠后代的理念,融入“汉唐明清、东西南北、小桥流水、花香草绿”的文化元素,综合提升古典家具街和国粹书画艺术区的整体形象和产业潜力,重塑古典家具特色产业的龙头地位,引领全村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旅游产业扩规模上档次。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提升,高碑店古典家具一条街经营理念已从家具向家居转化,从产品向艺术品发展,开发了家居设计、酒店装饰、道具配置等行业。
志书中重点记述的项目有鲁班馆、山西石雕馆、叙和堂、双龙苑、华伦古典家具、古风堂、聚仙堂等。同时志书记述了国粹艺术街、北京国际中医药港的发展概况和重点项目。
四是记述了由“三无村”到“三有村”的发展历程。因河而兴,亦因河而变。清朝末年,高碑店村的命运迎来了一次巨大转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运营千年的漕运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时变人也变,面对漕运停止的商业衰退,高碑店人靠水吃水,他们利用水道附近的土地开挖鱼塘,养鱼、卖鱼。2000年,村里鱼塘填平盖房,高碑店养鱼业才最终消退。有消则有长,有去则有生。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北京市总体规划的调整、朝阳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及国家和市重点工程的建设加快,高碑店村纳入北京市整体规划之中,原有的2300亩耕地被陆续征用开发,一度被戏谑是“叫农村无农业,称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的“三无”村。关键时刻,高碑店人顺应时代,紧抓时代脉搏,勇当时代弄潮儿的精神又发挥了主要作用。高碑店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明确发展定位,挖掘发展潜力,转变发展方式,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勇于探索,在经济上、文化上走出了一条城乡结合部的特色发展之路,把高碑店村建成了“发展有后劲、人人有事干、生活有乐趣”的“三有村”。
五是乡村文化旅游和文物胜迹。古老的通惠河、平津闸、漕运码头,庙宇、古墓、碑址、特色的乡村建设、家具一条街,现代气息的文化园、中医药港,浓浓的乡土风俗对海内外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高碑店村人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科学规划、科学设计,开发千年古村旅游项目。一件件留下厚重历史的文物,一栋栋带给人们无限遐想的建筑,不知不觉地将人们带回那古老年代,让人们享受自然、回味历史。碧波荡漾的通惠河,整齐划一的村域设施,古老的漕运码头,现代化的公共设施,人们仿佛在时空中穿越。除了记述旅游开发、特色旅游活动外,在旅游接待类目中,志书还重点记述了国际民俗节的内容。
六是记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碑店高跷秧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高碑店村的文化是京东文化一大特色,她不仅影响着村民的文明素养,还对京城文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009年10月,高碑店村高跷秧歌被评为第三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高跷也称拐子,源于古代先民的生存劳作实践,他们将木棍缚踏足下,采集树上的野果和高处的作物。踩高跷是古代百戏的一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汉魏六朝称踩高跷为“跷技”,宋代称“踏桥”,清代以来称“踩高跷”。由于表演者比常人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高瞧戏”。 北京地区则称之为“高跷会”。高碑店的高跷表演,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闹“红火”的活动中,以及农历五月的娘娘庙庙会中。这种文艺活动灵活性强,表演形式比较自由,既可在大场地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高碑店高跷会是高碑店文化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北京地区花会活动中的重要一员。志书中详细记述了高碑店村高跷会的传承、特点、中断与重组、走出国门获得的荣誉及高跷秧歌的歌词,全面展现了高碑店高跷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中国名村志·高碑店村志》全面、客观、系统记述了高碑店村新型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朝阳区在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取得巨大成果的一个缩影。通过编纂名村志,不仅系统记述和宣传了高碑店村的“名”与“特”,也极大地推进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同时在农村整治提升过程中,为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名村、经济强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和特色村的规划发展,提供了历史智慧、经验借鉴和文化信息。
《中国名村志·高碑店村志》
编者: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高碑店村志编纂委员会
责任编辑:丛珺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定价:109元
撰稿:王源/编校:张健、董琳/审核:李江/终审:于伟平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