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物
爷 爷 的 家 规
乡村人物 2017-05-18 10:28:37   |   来源:记者联盟网   |   作者:李秀平 【打印本页】
   我的爷爷李长成,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直担任襄垣县夏店镇冀家岭“掌门人”。在爷爷任职期间,冀家岭可是襄垣县乃至晋东南地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山西省劳模和全国劳模。虽然他离开我们已有38年了,但我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着他。特别是他为家庭立下的“自己的事自己办,不拿集体一针线。勤劳节俭憨厚些,吃苦吃亏不能贪”家规,仍让我记忆犹新,永生难忘。

  自己的事自己办

  小时候,爷爷和爸妈除了过农历大年能在家养精蓄锐几天外,其余时间几乎都在大集体、生产队里“战天斗地”。我放学回家经常会饥肠辘辘、委屈流泪。爷爷看到后脸一沉,严肃地说:“你爸九岁就给地主家推磨打长工了,你都十岁了还解决不了自己肚子饿的问题?没出息。”而后,他又语重心长地激励我,“小孩上了学就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别再指望别人给你做。”

  小升初时,我们那个毕业班的学生要分到两个学校上初中,一个是教学质量好点的九庄中学,一个是各方面条件都一般的冀家岭七年制学校,我却偏偏被分到了后者。本想通过德高望众的爷爷稍作斡旋分到前者,可爷爷却说:“这个后门走不得,不然人家会说闲话。再说不管你在那个学校念书,关键是要看自己的努力,别挑三捡四。”如此桩桩件件他一句话能办的事,非要让我一个小孩子自己去解决。说实话,那时年少无知的我,心里对爷爷真有几多不解几多怨恨…… 不过,正是他的“不尽人情 ”,我十岁时就学会了做玉米面疙瘩、菜汤、擀面条; 正是他的“铁面无私”,我上中学后,每学期都被评为学校和县的三好学生,还破格参加了全县“活学活用积极分子”表彰大会。

  不拿集体一针线

  爷爷生在旧社会,由于身份卑微、家境贫寒,受尽了苦难与折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得解放,是共产党把他从人间地狱救了出来。因此,他从心底里感激共产党的大恩大德,并立志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1951年入党后,他以身作则,一心扑在集体上,带领本村和相邻几个村的农民兄弟兴水利、造梯田、开山路,没几年功夫就让穷山恶水的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家里,他时不时地会提醒家人,集体的一草一木、一针一线都是集体的,决不允许伸出不该伸出的手私占一点。

  记得有一年苹果微微露出红脸,我和几个小伙伴没忍住嘴馋,钻进园子里偷摘了几个,正巧被路过此处的爷爷发现,他支走小伙伴后,一个巴掌狠狠打在我的屁股上,怒吼着:“这是集体的果园你还敢偷,回家写份检讨交给学校,没有下不为例!”

  还记得又一年秋天,身为大队兔厂饲养员的母亲把兔身上掉的毛积攒起来撵成线,给我织了一双毛袜。入冬后我穿在脚上暖乎乎的,可舒服了。没脑子的我在爷爷面前显摆时,他知道了织袜兔毛的来历,于是当着全家人的面,把母亲狠狠批评了一顿。嗣后,他还让大队记分员扣了妈妈一个月的工分。----这就是我那“六亲不认”的爷爷。

  勤劳节俭憨厚些

  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在爷爷那里发扬的可谓是淋漓尽致。

  他好像是一台加满了油的发动机,永不停歇。从早到晚除了东奔西跑协调几个村子的事务外,就是下田挥汗如雨地与社员一起参加劳动。有他的身先士卒、勤劳苦干,所有的社员也会不惜力地尽力而为。

  节俭更是他一惯的作风,他用的工具非到不可再用时才让其“退休”,他穿的衣裤几乎都是打过补丁的,有时去省里县里开会,也就洗干净那么寒碜地穿着。

  记得小时候许多次与他一块吃饭,我不小心掉了几颗米粒,他会让我一颗不剩捡起来吃,盛在碗的饭如吃不了,他也会命令我必须吃完才能放碗。并说:“浪费就是犯罪。一颗米一粒汗,要懂得和珍惜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果实。”

  他虽是个大老粗,斗大的字不识半升,但他深深知道没文化的短手与遗憾。因此,他说“大人要勤劳,学生要勤奋!”他要求我学习必须刻苦,识字多了才能见到大世面。还时不时地考我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加减乘除,偶尔会认真地检查我的作业,尽管他目不识丁。

  吃苦吃亏不能贪

  爷爷是个遇到困难就上,遇到荣誉就让的人。他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心里常装的是村里百姓的冷暖。

  他有一句口头禅:钱财如粪土,人品值千金。经常教育我们做人做事要实实在在、憨憨厚厚,不要偷机取巧、耍奸弄滑。无论走到哪里,在哪里做事,多吃点苦少不了一点血,多吃点亏少不了几两肉。

  记得那时村里一个五保户老人病了,他二话没说就把老人背到我家,且一吃一住一伺候就是三年,直到老人仙逝。老人临终时紧紧攥着爷爷的手说:“老李啊,你比儿子还儿子,下辈子我当你的儿子来报答你!”

  爷爷还有着更大的爱,他不仅让本村的人过上了体面有尊严的生活,而且也想让邻近的村民填饱肚子。

  于是,在他的倡导下,联合九庄、马喊、韩家沟、圪瘩头、冯家庄村,利用农闲时间修建了“九六水库”,彻底改变了这些村靠天吃饭的历史。

  农业学大寨时,爷爷带领冀家岭村民也在村子的空地上圈盖了整整齐齐、窗明几净的两排新农村,可他一间未剩地全分给了村民去住,自己至死仍呆在两孔破旧的老窑里。

  用当地群众的话说:“老李为了集体,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献出来了,可他没往自己家搬过一块集体的砖。”

  现在,我已过不惑之年,是爷爷朴实无华的二十八字家规陪伴我长大成人,它让我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它让我理解社会、珍惜生活;它让我受益终身、学会担当! 这浅显易懂的二十八字家规,不仅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实用,就是在人心浮躁的当下也完全可以照搬。我会牢牢记住并身体力行,还会把这个不起眼但很重要的家规传承给我的子孙,让其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作者 李秀平

李秀平(左一)当年参加襄垣县活学活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与女代表合影

李秀平和爷爷李长成的合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