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
国家级非遗熊猫舞已有百年历史 如今仅有4人能跳
乡村文化 2017-06-19 12:02:06   |   来源:成都商报   |   记者 王明平 摄影 曾春华 【打印本页】

 

 憨态可掬的熊猫舞表演

  戴上石膏造型的熊猫头盔,穿上山羊皮制的熊猫皮,接上牦牛尾做的熊猫尾巴,两只“大熊猫”走上舞台,或蹲、或坐、或滚,爬树、蹭痒、垒窝……这是44岁的熊猫舞传人毛云安和徒弟的一段表演。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百多年历史的熊猫舞曾是九寨沟的保留观赏项目,如今却有些青黄不接——会跳的不足10人、能跳的仅剩4人。

  表演/

  “熊猫”爬树蹭痒喂奶 全靠蹲坐地上演绎

  6月12日,第六届非遗节上,毛云安带着徒弟杨忠登台,表演熊猫舞,师徒二人一亮相就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轻快的节奏响起,“国宝”们出场:它们摇摇摆摆挪到小溪边喝水,折断竹子津津有味地进食;吃饱喝足后,便扭抱在一起打架嬉戏。熊猫爬树、熊猫蹭痒、熊猫垒窝、熊猫喂奶……一气呵成。

  蹲坐地上演绎,是毛云安在多年钻研中总结的经验,惟有蹲坐才能把熊猫的胖和憨演得惟妙惟肖,因此他的熊猫舞有大量的蹲和翻滚动作。毛云安还在熊猫舞简单的模仿上进行艺术化加工,比如熊猫正在吃竹子时受惊,仓皇逃跑的场面,常逗得游客们哈哈大笑。

  6分钟时间迎宾,4分钟时间跳舞,10分钟的表演结束。毛云安取下熊猫头盔,满头大汗。“我要模仿熊猫喝水、嬉戏等动作,基本上都是蹲在地上,运动量太大!”毛云安坦言,因为年龄偏大,有些力不从心。

  对于24岁的徒弟杨忠而言,这个表演还能够接受,“我年轻,身体好没事,就是有点担心师傅,你看嘛他那么瘦。”

  

 嬉戏

  

 吃竹

  

  喝水

  溯源/

  用以驱邪的祭祀舞蹈 迄今已有百多年历史

  已有百多年历史的熊猫舞,起源于九寨沟县白马藏族乡。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九寨沟县草地乡上草地的白马藏族中,就会有人戴上熊猫面具跳舞驱邪。这种独特的祭祀舞蹈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一代代延续了下来。

  毛云安的老家就在上草地村,是九寨沟县最偏远的地方。2012年,九寨沟景区邀请熊猫舞进入景区表演,受到游客追捧。2014年11月,熊猫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族文化研究者王望介绍,熊猫舞用莽号、鼓、钹作伴奏,基本节奏型为两拍子。舞步在模仿大熊猫动作体态的基础上,进行了人格化的夸张变形,憨态可掬,十分逗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为“熊猫吃竹”、“熊猫喝水”、“熊猫爬树”、“熊猫垒窝”、“熊猫嬉戏”等。表演以双人对舞为主,还可加入舞者即兴的段落,与围观者嬉闹互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熊猫舞面具的造型是动物形象,仔细看它不像熊猫倒像熊,而且面目狰狞用以威吓鬼怪,这与族人原始动物崇拜、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这种图腾崇拜的习俗,在今天,已经演绎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熊猫舞”代表性传承人毛云安

  濒危/

  第一二三代传人逝去老去 如今仅有4人能跳

  44岁的毛云安是熊猫舞第四代传人,也是四川省级非遗传承人。毛云安还记得,他七八岁的时候,就随着大伯杨进保学习熊猫舞,按照风俗,他直到年满15周岁以后,才被允许戴上熊猫面具参加村里正式的表演。“主要是面具太重了。”

  跳熊猫舞时,全村挑选家族中最年轻精干的小伙子,头戴熊猫面具,扮成登嘎(熊猫),在莽号、鼓、钹的伴奏下,以双人对舞的形式模仿大熊猫。

  “以前村里跳熊猫舞的人很多,现在慢慢少了。”毛云安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电视、手机在村里还不普及,村民逢年过节聚会时,熊猫舞非常受欢迎,也是重大节日的压轴节目。后来受到电视、手机以及互联网的冲击,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不挣钱的项目。“很少有人晓得,这种熊猫舞,全世界会跳的不到10人,能跳的仅4人,有一位老人会跳但体力不行。”毛云安说起此事,有些失落。

  毛云安所说的“会跳的不到10人”,指的是上草地村前后五代熊猫舞传承人;“能跳的4人”则是,自己以及三个弟子杨小林、杨白秀珠和杨忠。

  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熊猫舞第二代传人杨耀宗早已不在人世;第三代传人杨进保也已去世,仅剩67岁的杨九宝老人;毛云安是第四代传人;第五代传人是他的三个徒弟和马勇强,以及毛云安的14岁儿子杨洋。毛云安在九寨沟表演时和爱好熊猫舞的马勇强合作,并将舞蹈动作传授给了马勇强,“但现在他外出打工,都没表演了。”“杨洋读中学时我就教他跳熊猫舞,他对这个还很感兴趣,但人还小,暂时不能表演。”毛云安说。

  毛云安介绍,跳熊猫舞需要蹲着或半蹲着跳,步伐和普通舞蹈不一样。当年先祖为了追求逼真,跳舞的全套行头都做得相当精细。毛茸茸的衣服是白色的山羊皮制作,头盔用石膏做了造型,然后粘上黑白相间的毛发。惟一和熊猫造型不同的是,舞者用牦牛尾为“熊猫”增加了一条灵动的尾巴。“制作道具也是一项传统技艺。”

  “服装加道具30多斤,跳熊猫舞是个体力活。” 他介绍,每场表演下来都是满头大汗,特别是夏天。近年来,随着年龄增大,他也有些力不从心,体重也从120斤降到现在的90斤。

  拯救/

  设熊猫舞传习广场 定期传授熊猫舞

  “只有年轻力壮的能够跳熊猫舞。”九寨沟县文化馆非遗股股长欧林说,熊猫舞不仅是一项非遗技艺,还是一个体力活,一般人难以胜任。

  让毛云安担忧的是,真正喜欢这个项目并愿意传承的艺人越来越少。2012年,熊猫舞“跳进”九寨沟景区,毛云安便悉心从年轻人中选取体质好的教习。好不容易收了4个徒弟,其中一人见别人打工更挣钱,便离开了演出队。如今,毛云安只有3个徒弟带在身边,“这三个徒弟听话,悟性还不错。”

  让毛云安欣慰的是,这个舞蹈如今越来越受到重视。熊猫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未来有望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以前他们只在寨子里跳,后来到了九寨沟景区。“让全世界游客能够看到九寨熊猫舞,哪怕辛苦一点,我们也很开心。”

  据欧林介绍,九寨沟县在草地乡上草地村设立了600多平方米的熊猫舞传习广场,由毛云安定期传授熊猫舞。不仅如此,当地文化部门正在计划将熊猫舞植入校园生活,让当地孩子从小就能感受传统舞蹈的魅力,为熊猫舞培养更多的苗子。成都商报记者 王明平 摄影 曾春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