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
直播走近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乡村文化 2017-06-20 15:10:57   |   来源:光明网   |   彭扬 【打印本页】

  它是印刷史上的“活化石”,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区域限制影响遍布全国的文化形态,它有一个古老且厚重的名字——雕版印刷。2009年,以扬州为代表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月6日,由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大力支持下,光明网、斗鱼直播等联合主办的“致·非遗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动就带网友来到扬州博物馆(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46万网友跟随光明网主播和斗鱼主播的镜头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印刷史之旅。

  

直播走近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在出现雕版印刷之前,书籍都是靠手抄,直至隋唐,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于是刻板出现,雕版印刷术自此发明,书籍开始有了批量印刷。在雕版印刷博物馆,斗鱼网友近距离观看到了雕版印刷出现之初时使用的工具及印刷出来的成品。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说,最早的雕版印刷大都用来印刷佛经,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唐朝中后期时,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虽然彼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元、明、清三代从事刻书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私人。所刻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部。时至今日,在扬州博物馆还藏有近30万片明清以来的古籍版片。

  

直播走近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扬州既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写样、刻板、印刷、装帧是雕版印刷的四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包含多道工序,完成一次雕版印刷大约需要20多道工序。62岁的芮名扬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代表性传承人,在博物馆互动区,斗鱼网友见到了正在进行写样的芮名扬大师。从1979年在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从事专业写样工作到如今受聘于扬州博物馆,芮名扬写样已近40年,斗鱼网友询问大师写样近40年最大的感触是什么,芮名扬说“要耐得住寂寞”,为雕版写样需要字体规范,不能有差错,每天书写字数在400~600字左右。细心的斗鱼网友发现,芮大师不但写得一手楷体字,平日里只在电脑打字时用到的仿宋体,芮大师也能提笔就来,网友直呼“佩服佩服”。

  

直播走近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与芮名扬同年进入广陵古籍刻印社的沈树华,学习的是雕版印刷中刻板技艺,刻板大多采用野生梨木或者枣木进行雕刻,沈树华说,当年分配进刻印社做学徒,因为刻刀锋利,头三个月手指没少被划破过,但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份枯燥的工作,一做就是38年。正常速度每人每天刻60字,而沈树华的最高记录是一天10小时刻了400字。斗鱼网友好奇如果不小心刻错了怎么办?沈树华回答到,刻板的错误率不能超过2%,否则整块板就会废掉,范围内的雕刻错误会有专门的修补工对其进行修复。

  

直播走近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谈及雕版印刷这项技艺所面临的困境,芮名扬表示,现在最缺的是针对雕版印刷开发出来的有价值的产品,没有合适的产品,市场需求可能就仅仅停留在很小的范围,一旦市场饱和,这项技艺的商业价值也就逐渐失去,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自然越来越少,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沈树华告诉记者,现在他也就招收了四五名徒弟,很多年轻人一是耐不住寂寞,二是看不到市场前景也就打了退堂鼓。两位雕版印刷大师看到斗鱼网友频频咨询如何才能学习这门技艺十分欣慰,连连称赞中国许多传统技艺需要依靠新的传播媒介吸引新的年轻群体关注,如果没有互动,这些技艺慢慢只会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有了交流和互动,才可以推动技艺文化的传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