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
甘肃武都两水村村情介绍
美丽乡村 2017-04-14 17:00:03 【打印本页】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两水情介绍

   “两水”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清嘉庆年间编修《武阶备志·山川》载:“两水河,在(阶)州西三十里,南流入白龙江”,故称“两水”;另一种说是据1985年编《武都县地名资料汇编》载:“因其地南有白龙江、东有沟坝河水,故名两水”。

  两水村,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氐羌所据,属石门县辖地;隋唐五代时期,属将利县辖地;宋元明时期,属石门镇辖地;清代,属于两水里辖地,为以“两水”为名建置之始。中华民国二年(1913),属后两水里辖地;二十四年(1935),属前两水乡辖地;三十年(1941),属两水乡辖地。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两水区下辖两水乡辖地;1955年,属两水区公所辖地;1958年,属两水乡辖地。1961年,属两水公社辖地;1985年10月,两水镇成立,两水村属两水镇后村辖地;2003年,两水镇调整区划,原后村一至四队为后村、原后村五至八队为两水村,现两水村下辖四个村民小组(社)。

  两水村,位于陇南市市区10公里处,是两水镇政府所在地。其地东连前村,西接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后坝村,北靠大湾沟油橄榄基地,南有白龙江、清水河。长江大道、212国道、渭武高速、兰渝铁路穿村而过,村级道路状况良好,通组公路紧紧相连,村内交通十分便利。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武都区向西通往舟曲县、宕昌、岷县和兰州等地的必经之地,是武都区西路片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

  两水村有总土地面积2745亩,其中,责任田1535亩。耕地坡度在35度的近半,土壤以黄棕壤、砂壤为主,质地疏松,适宜农、林和果蔬生产。主要产业以种植业、特色林果、无公害蔬菜、劳务经济为主,兼有养殖业。主要土特产有花椒、油橄榄、果蔬等,有武都区天正油橄榄基地。

 

  两水村属北亚热半湿润气候向暖温半干旱气候过渡带,常年气候特点: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较优,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光照多。年降水量1250毫米左右。全年冬短夏长,四季分明,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5℃,降水量400~900毫米,年日照时数1800小时,无霜期210天至250天左右。尤其适合花椒、油橄榄和反季节蔬菜生产。

  全村下辖四个村民小组,截至2016年底,有1210户,4896人,其中农业户占85%。外出务工收入是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

  村党总支部,截至2016年底,现有党员114人,村社干部18人,村内设有村民监督委员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监察室、民兵营、妇联会、计生协会、共青团等基层组织。村级阵地建设基本达标合格,村两委会有办公楼房、建有村务公开栏、政策宣传栏、文化广场等。

  村内有武都区西赢花椒营销协会、陇南市两水民乐艺术团、两水村老年协会、老年日间照料幸福院等社会组织,广泛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村内有中学、小学各1所,幼儿园4所,卫生院1个,方便村民上学和就医。村内有税务所、工商所、派出所、银行、邮政、电信、移动、联通等企事业单位。建有综合型农贸市场,方便群众购物交易。村内建有自来水厂一座,供村民饮水,农户基本都使用的都是简易高位自来水。村内通电率达100%,有线电视、移动电话网络全覆盖,信息畅通。

  村内有三清殿、竹塔大爷庙、伏龙寺、邢澍墓等佛道民俗胜迹,以及大湾沟油橄榄基地等旅游休闲地。

  两水村历来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人杰地灵,是武都西路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武都后花园”之美誉。村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群众环保意识强。全村人民,民风淳朴,勤劳善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辈辈平和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两水村将成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文化娱乐设施丰富、村庄风貌改善、村民文化素质提高、建设用地节约、符合现代文明生活需要的新农村。

  热情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前来观光、投资兴业,与我们一道携手把两水村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来源:两水村微信公众号,陈郑云 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