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
阳泉盂县发现石头古村——铜炉村
美丽乡村 2017-08-29 13:58:46   |   来源: 盂县关注 【打印本页】
 

  铜炉古位于盂县西潘乡方山脚下,离西潘4公里,离县城70公里。地处山区,全村有耕地1300余亩,其中有优质核桃树800多亩,还有300亩地已退耕还林。全村人口280口,现在常住人口有160口左右。该村土地贫瘠,以农为主,是国家级贫困村。年人均收入2600多元。

  该村地形南有文昌梁,西有小泉梁,两梁之间有一土球,人称“二龙戏珠”。从村西对面的兑臼凹看村里又好像一把菜刀,该村人民居住分散在三样沟、井沟、牛圈沟、阳坡崖、西崖沟、拐角只、街口、麻河沿、洞门口等九个不同的地方,但又互相连接,形成房屋建筑高低错落,石砌墙壁古老斑驳,村里街道虽高低不平但到处树木浓荫,花草扶疏。站在村的高处往远处眺望,铜炉的山野有着观不够的景致,看不完的灌木丛林,四野撩拨人心,处处充满诗情画意。村口有一阁名曰永安门,阁前的松凤,生机勃勃,繁蓊郁秀。据老人们讲,与松凤并存的还有龙松一株,被鬼子给砍了。自然天成之趣的树木在铜炉的西山已成为林带,使铜炉更有风采!

  铜炉村名来源于村居铜炉沟,铜炉沟又因何而得名,就不得而知了。铜炉村最早居住的是李姓人家,什么时候迁来已无从考究。王姓是从芝角村搬来已二十三辈了,杨姓是明朝万历23年从县城搬来的。几百年来该村就以这三姓为主,他们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在铜炉这块土地上农耕为主,生息繁衍

  铜炉村有两个很有名的寺庙,一个号称“小五台”的文殊寺,该寺院落不大,寺前两株千年古柏,径围五尺有余,枝繁叶茂。前后大殿年久失修已十分破旧,灰瓦重檐,斗拱层叠,殿内木梁架构用材十分考究,粗壮结实,榫卯严谨,做工精细,雕梁画柱。镶嵌的彩壁,诸如绘画、人物、风景、山野,都突出了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特点。但殿内的壁画大部分毁坏,丢下的泥塑框架残缺不全。据老人们讲,历经沧桑的文殊寺内的明朝文殊木刻雕像,18罗汉木刻像,因刻工精细,无不形貌昳丽、栩栩如生,是木刻中的精品,能和五台山文殊像相媲美,故留下了“小五台”之称。不幸的是这一国宝级文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盗。

  在铜炉沟里还有一个更大的寺庙叫“报恩寺”。相传西汉末年,王莽起兵造反,一路追杀刘秀,当时12岁的刘秀从铜炉西的梁上逃到方山。山里薛荆棘簇稍,硗峨峭岩,雾山云海,清凉且爽。刘秀一干人马来到这里,铜炉寨的山民见来者深情慌张,疲惫不堪,就把他们迎进寨里,烧水做饭,热情款待。这时,王莽带着他手下一路追来,一时,方山四野,铜炉沟里,狂风大作,天昏地暗,虎啸猿啼。王莽一看,此地地势险恶,气候诡异,猛兽狂叫,心想如此危险之地,刘秀必不会来此,即使来躲藏也早已被猛兽吞下了肚,遂收兵回营。刘秀因此躲过劫难。后来刘秀夺回江山,为报铜炉寨百姓的救命之恩,命国库拨出银两,组织四方工匠在铜炉沟里修起了“报恩寺”。报恩寺分上下两寺,占地四十多亩,有殿、堂、厅、轩、楼百十余间,气势宏伟,蔚为壮观。寺里苍松翠柏,意境幽谷,钩沉致远。从汉至民国之初,寺以文存、文以寺显的报恩寺在日寇侵略时被鬼子拆毁,寺内木料全被鬼子运到进圭炮台上烧了火。现在记叙古寺的石碑还有不少,留给后人研究吧!

  报恩寺名气很大,传说颇多,传得远而广的就数“水灵”茶的故事了。相传不知何年间,从南方来了个制茶高手,他为了在全国各地寻找优质好茶,云游四方。这年春天他来到了报恩寺,发现这里有全国罕见的茶树,就在此采好了春茶,但是他并没走,在此地住了一夏,到了秋天,他又采了秋茶,然后把春秋两季的茶经过精心炮制后顾了个毛驴驮着回南方去了。临走时他给寺里的老方丈留了一小包茶,老方丈见来人吃了多半年饭,丢下一小包茶作为回报,对来者的做法实在不敢苟同,心中不快,就对小和尚说把那东西给我扔了吧!小和尚拿上那包茶也懒的出大门,顺手就扔上了大殿的瓦楞上。冬去春来茶的事就过去了,夏日到来,阴雨连连,屋檐上的水滴到院子里,院里边有几块砖被滴下来的水给腐蚀的有了坑坑凹凹。庙里过往和尚都不以为然。一日,县衙大人来到了报恩寺看望老友方丈。一进庙门一股沁人心扉的茶香扑鼻而来,就叫方丈把寺内最好的茶拿出来沏上一壶,方丈不敢怠慢,立即取出上好的安徽茉莉毛尖,拿出自己几十年养的宜兴紫砂小口大肚壶,把沟里的矿泉水烧开,沏好茶,让小和尚恭恭敬敬地给县衙大人端上来。县衙大人举杯呷了一口,连忙说,不对,不对!口味不对!你没有把最好的茶给我拿出来。老方丈纳闷了,自己用的事寺里的好茶、好水、好壶,怎么就口味不对呢!县衙大人说,我一进寺门就闻到茶的清香,不是你沏上来的味道。两人讨论了半天,后有争论的面红耳赤。这时小和尚进来说“师傅,是不是房上丢的那包茶被雨水浸泡散发出的香味”。老和尚马上让小和尚取来梯子,上了大殿的屋顶取上那包已被雨水泡开的茶来,小和尚立即烧开水,捏了一小撮放到壶里,精心用“凤凰三点头”的方法冲沏好给县衙大人敬上。县衙大人久居高堂,什么好茶没有品尝过!但是今天的茶外形紧秀匀其,色泽嫩绿,汤色明亮,醇爽清香。县衙大人一边品尝,一边称赞,联声说:“好茶,好茶!上等的好茶!”县衙大人又问,“此茶是什么茶?”老方丈说不上来,县衙大人说,水一淋就香气四散,就叫“水淋茶”吧!老方丈立即叫小和尚记下。小和尚不会写“淋”字,就写了个“灵”字来代替,县衙大人一看这个字歪打正着,改的太妙了。从此,报恩寺的“水灵茶”名扬三晋,广传华夏。可惜北方人只会喝茶,不会做茶,水灵茶就失传了。现在桐炉沟里的茶树,有的说长的满沟,有的说只有一株。二十多年前我县老摄影家崔达道,曾经采摘上送到平定县,让懂茶的师傅进行品尝,人家说是好东西,但好东西一直没有开发研究。茶藏深沟,实在可惜!

  咱县北下庄乡麻河驿王成怀,为了开发尖山旅游,亲自到铜炉沟里刨了两株小茶树,弄回自己家院里栽上,现在都活的很好。

  铜炉人在抗日战争中紧跟中国共产党和小鬼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出现了郭成序、杨梦生、杨爱元等人,扛起枪,走出家门。后来都当任了副省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还有一人叫王宝胜,是抗战时国民党少将军衔,在阎锡山军中管后勤,为抗战做出了贡献。这些人都受到了村民的赞许。

  日本鬼子侵略时毁坏了千年古刹报恩寺,还在1844年8月15日(农历六月二十七)抓铜炉百姓九人,押到大卜头大庙的西禅房被大火烧死。其中杨进通、杨金昌、杨顺昌父子三人一同遇难。还有杨广大、杨生元、王存银、杨生如,还有放羊人程荣和,还有一人名字记不起来了。鬼子的暴行给铜炉人民留下了千古伤痛。

  铜炉人民在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把大泉、小泉两个山泉的水引回村里,村民吃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村前修通了水泥路,路边全部种上了松柏树,对村里林、田、路及村民的健身广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古村焕发出了新颜。2016年,中国网购小杂粮第一人王小帮来到了铜炉村,带领铜炉群众开始了纯自然种植的实验。铜炉皮薄肉肥的绵核桃;铜炉粒大色黄的小米;铜炉穗长粒满的玉米;铜炉入口绵柔的土豆;铜炉小豆、绿豆、荞面、莜麦、苦荞等等都是植物中的精品,只因信息闭塞,锁在深宫无人知晓。现在王小帮的到来为这些精品走出乌河,走出盂县,走出太行,走向世界搭起了平台。还有北京恒昌科技公司傅宜宾傅总常常带领各路名人来铜炉村进行各种徒步活动。这一切给铜炉送来了新风,把藏在深山里的铜炉古村宣传出去。铜炉,有天籁的弥深,有自然的流韵,前途无量,商机无限。铜炉,盼望着有缘人前来开发!

编辑:张君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村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2

www.cunzhiwang.com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村志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柳桥宝隆大厦   邮编:100073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